正在加载页面……

« 赴京为“李自成结局学术研讨会”送有关材料的记要关于李自成殉难通城情况的陈述函 »
李自成十五代孙李志强先生来通城考察纪实
〖字体大小:

吕杏庐


    2000年,通城县供销社干部张毅强偶得一本县史志学会编辑出版的《李自成殉难通城资料选辑》。通过认真研读,便萌发了兴办网站,向社会各界推介本县地方史志工作者研究李自成殉难通城成果的想法,2006年2月,并申报注册域名为
www.lizicheng.com。网站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爱好者的浓厚兴趣,日点击近百人次。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为此对专家进行了采访报道,全国各网站纷纷转载其文章。李自成十五代孙李志强先生亦通过网上得知了李自成殉难通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遂向张毅强发出准备通城一行的意愿。
    8月上旬,本县李道生、何纯斌、冯俊亦接到李志强先生拟于8月底来通城考察的来信(2005年7月李等曾给志强先生去信,交流有关李自成问题)。
    接到来信后,李道生等即到县史志档案局反映。县史志档案局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遂向中共通城县委副书记李甫平如实汇报,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有关人员会议,研究接待方案,并责成县史志档案局具体承办此事。同时以“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的名义向李志强先生发出了欢迎他来通城考察的邀请函。至8月30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8月31日下午1时30分,李自成十五代孙志强先生坐火车由北京至武昌车站。县史志档案局局长、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以下简称研究会)廖四方,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毅强专程接站。4时30分,李先生抵达通城宾馆。中共通城县委副书记、研究会名誉会长李甫平,通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研究会名誉副会长罗冬甫,研究会会长黎时忠,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研究会顾问陈风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会顾问李东红,研究会副会长曾步贤、吕杏庐、李道生,研究会理事张放民等在宾馆迎候。
    9月1日上午7时,中共通城县委书记陈树林会见了李志强先生。陈树林、李甫平、罗冬甫、黎时忠与之合影,并共进早餐。
    上午,李甫平、黎时忠、李东红、廖四方、李玉保、吕杏庐、张毅强、李道生、赵光辉、何纯斌、张放民、罗正亚、冯俊等陪同李志强先生参观、考察了与李自成殉难通城有关的红桥(今园艺桥)、元帝庙原址、姜家畈(今续家畈)及李自成墓、九宫界碑、九宫山寺等。
    参观、考察红桥时,吕杏庐副会长介绍说:“李自成率大军占领通城后,朝拜九宫山元帝庙,呵20骑止于此,单骑上山。李自成为什么单骑上山呢?一是当时李自成大军压境,加上在此之前,张献忠的大西军在通城进行了大扫荡,通城处于军事上的真空地带。二是这里离九宫山元帝庙仅1华里左右,有什么事,20骑可随时接应。三是寺庙乃佛道清净之地,不允许刀光剑影存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河里洗完澡,饮足马的20骑,久久不见闯王返回,便急忙上山迎候。至元帝庙见闯王已殉难,即返回县城率部复仇。鲜血染红了溪水,人们便将此溪改名红溪,此桥改名红桥。这与史书:‘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山有元帝庙……,自成止以二十骑殿,又呵其二十骑止于山下,……’《绥寇记略》卷九《通城击》的记载相当吻合”。李志强先生频频点头称是。
    至元帝庙原址,吕杏庐介绍说:“唐天宝二年(743),开山洞置唐年县(通城属唐年县)。地方官吏为谀迎李隆基在京城建玄元宫,州建紫极宫的旨意,遂在九宫山建玄元皇帝庙,简称玄帝庙。宋及清避讳改名元帝庙。据传,李自成呵止20骑独自到元帝庙朝庙,姜家畈村民姜氏兄弟误以为贼,将闯王用耙锄(即史书所称锸)碎其首而殉难。”
    来到李自成墓原址,讲解人说:“李自成墓原为长形土坟,座南朝北,坟前有一石碑,上镌 ‘李自成坟’。清末有俗语:皇帝坟,似蛇形,越长越长,墨青墨青(墨青,通城方言,形容草木茂盛,谐“灭清”)。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革命军13军50师师长岳森(陕西米脂人)至此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换原碑。1955年6月,通城县人民委员会主持将原墓培修。墓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边缘砌1米高,八方形石护栏,墓葬位于石基中央,高约1.5米,全为块石结构。墓顶竖2.5米高石碑,呈棱台形,阴刻郭沫若亲笔所题‘李自成之墓’5字,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志;左刻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题词;右刻时任通城县长李仲秋撰‘李自成之墓记’;后侧放置原碑”。
    之后,李志强先生还到1971年因修建湖北发电机厂而迁移的李自成墓址参观。该墓因1991年大雨,山体滑坡,导致倒塌。
    上午9时,李志强先生来到在九宫山园艺场内再次重修的李自成墓。该墓1997年4月竣工。墓按1956年墓原样设计,增刻中共通城县委书记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记”。墓高9.5米,墓碑高4.8米,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李自成为大顺皇帝,有九五之尊,故墓高设计为9.5米。李自成率襄阳、荆州、承天、德安4府47部,加之李本部共48部人马从沔阳沙湖渡江,到达牌洲,进蒲圻,入通城故墓碑设计为高4.8米。
    黎时忠会长主持了李志强先生祭祀先祖李自成的仪式。李志强向闯王墓上香火、贡品后,与名誉会长李甫平分别敬献了花圈。接着,李先生用大平李自成后裔传承的太平祭祀仪式,向先祖自成公行搭弓礼和三拜九叩礼。在香火袅袅之中,李先生诵读了祭文:“维公元二00六年九月一日,裔孙志强以香纸果品致祭显祖考讳自成公之灵前。呜呼!我祖之威烈,起义旗而明衰,合百万之大众,弃旧图新,势若风雷,赫赫神勇,大众来归,是摧明亡,乃立大顺。然内外多因,盛衰逆转,虽奋力而难挽,终未鼎足天下。惜哉,我祖一生英敏刚毅,大智大勇,不幸遇害牺牲,星殒坠落,悲壮千古。岁月数递,根本难忘,惟冀祖灵,吉地永藏。今不孝孙特赴湖北通城九宫山,按史拜谒,奉祀墓前,亦诚亦敬,以鉴不忘。呜呼!伏维尚飨。自成公十五世孙志强祭拜。”
    离开李自成墓,李志强先生来到九宫山下续家畈,采访现年77岁的续老。续老说:祖辈代代相传,这里原来叫姜家畈。李自成在元帝庙遇难后,他的部下来九宫山报仇,杀了姜姓一千多人丁,姜姓剩下的全部迁往高峰大山之中,姜家畈成了无人居住地带。后来,我们姓续的渐渐移居此地,姜家畈就改名续家畈了。这与同治《通城县志》载:“其侄李过勒兵夺其尸,结草为首,以衮冕之礼,葬于罗公山下,灭一村而去”的记载十分吻合。      上午10时左右,李甫平、黎时忠等陪同李志强先生来到九宫界碑立碑处。该碑位于九宫庙(今九宫山寺)东侧。发现时间为1985年5月。竖碑时间为乾隆甲子,即乾隆九年(1744)仅比明史刊行晚五年,上镌横排“九宫界碑”4字。李志强先生在 “九宫界碑”前留影后说:“九宫界碑”的发现,说明通城确有九宫山。
    来到九宫山寺,吕杏庐介绍说:此山为什么叫九宫山呢?相传,锡山古时产银,故亦称银山,银山北峰高于南峰,为主峰。后紫薇星君来游,端座其上,小憩三日,峰遂锉下十余丈,变成南扬北抑。紫薇星君见其不耐坐,逐曰:银山焉能坐矮耶?此锡山也。从此银变成了锡。人们祈紫薇还银于山,由真人罗思远(通城人)于唐开元元年(713),在北峰倡修庙宇祭祀紫薇大帝,并据紫薇星宿将庙命名为九宫庙,北峰因庙得名九宫山。又因罗思远真人修建九宫庙,故九宫山又名罗公山。
    10时20分,李甫平、黎时忠等陪同李志强考察了李自成殉难后大顺军一部由县城撤往湖南省平江县的行军路线。
    下午3时,“李自成十五代孙李志强先生来通城考察座谈会”在通城宾馆四栋会议室召开。李自成十五代孙李志强先生,通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李逸章,县委副书记李甫平,研究会会长黎时忠,玉立公司董事长、名誉副会长黎珊玉,政府办公室主任陈风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李东红,县史志档案局局长廖四方,副局长杨维刚、赵光辉,宣传部精神文明办主任李玉保,广播电视局长杨伟民,电视网络公司熊海,财政局副局长黎育四,研究会副会长曾步贤、吕杏庐、吴自强、张毅强、李道生,理事何纯斌、张放民、罗正亚、冯俊、钟龙保、李建强等出席会议。
    会议由研究会会长黎时忠主持。县长李逸章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尊敬的李志强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在满怀丰收喜悦的流金秋月,我们有幸与来自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故乡的尊贵客人们欢聚一堂,共同研讨李自成殉难地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课题。我们对尊贵的客人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热烈欢迎,祝您们的考察、研究圆满成功。李自成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他以雄才大略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转折性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作用。他领导的这场起义虽然囿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失败了,但他代表中国农民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的悲壮是不可磨灭的,他留下的沉痛教训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以此告诫全党。我们讨论‘李自成殉难地’这一课题,不仅仅是一个地点问题,而是涉及到准确地、完整地研究、认识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之一李自成的战略思想、战争艺术、战术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李自成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研究乃至明代社会史研究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的专家、学者、地方史志研究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治史的态度,李自成殉难之谜一定可以破解,真相一定可以大白于天下。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而共同地不懈地努力。”
    座谈会上,曾步贤就1956年否认李自成殉难通城说的三条理由进行反驳。否认“通城说”的第一条理由是:通城没有九宫山。曾步贤说:通城九宫山因山有建于唐代的“九宫庙”而得名。据崇祯三年修通城《德义堂段氏宗谱》载,其祖先“必清,字守滨,号卷南,生明建文四年辛巳十一月十三日亥时,殁于成化丁亥七月二十一日酉时,葬锡山破岭下九宫山前左上首左边刘家咀石廓内,癸山丁向”。该记载比李自成之死早15年。成书于光绪十八年的《湖北舆地记》中有:“桃源洞之西曰桐陂山,又北曰锡山……,又西曰柳家山,又北曰九宫山”的记载。1984年5月,我们在九宫庙遗址东侧发现“九宫界碑”一块,竖碑时间为乾隆甲子(乾隆九年),仅此明史刊行晚5年。以上史料记载和文物都是通城九宫山存在的铁证,充分说明通城九宫山决非“由通山九宫山附会而得名”。
    曾步贤就否认“通城说”的第二条理由:顺治《通城县志》未提及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进行了反驳。他说:因顺治《通城县志》早已失传,其中是否记有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一事,谁也不能肯定或否定。我们现在见到的只是康熙十年的顺治志增刊。所谓增刊,只增记前志之无,而不复记前志之有,这是稍有编史修志知识的人所共知的,所以康熙志没有记载李自成殉难通城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乾隆29年、道光24年两部《通城县志》均已失传,如何记载李自成之死的问题,现人已无法知道。同治《通城县志》,据道光志之遗稿,记录了李自成死于通城的情况。这就说明顺治、乾隆、道光志均已记载了李自成死于通城。因为历代县志均照录前志之重要内容,这亦是稍有编史修志知识的人所共知的。
    针对否定“通城说”的第三个问题:从李自成的撤军路线分析,李自成从未到过通城。曾步贤反驳说:据《绥寇记略》及《劫灰录》载,大顺军四月二十四日离武昌后,由保安、金牛向咸宁、蒲圻撤退。这一历史事实,在许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如抱阳生的《甲申朝小记》,咸宁、蒲圻、崇阳、通城、岳阳、平江、修水等县志特别是通城《延陵堂吴氏宗谱》、《彭城堂金氏宗谱》、《兴贤堂李氏家谱》均有更为详细的记载。以上充分说明李自成确确实实到达了通城。
    座谈会上,吕杏庐介绍了通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李自成结局之谜学术研讨会的情况。1997年7月,《一代雄杰归何方——李自成结局之谜》大型电视学术纪录片导演谢政辉持新华社音像中心介绍信来通城,要求协助拍摄李自成殉难通城说的有关资料。县委、县政府指派县方志局副局长吕杏庐、党史办公室副主任曾步贤负责接待。3月23日下午至26日上午,谢导率摄制组一行4人,在本县采访、拍摄了有关李自成死于通城的史籍记载、地方史料、民间传说等。摄制组在采访县委书记熊传经时,熊传经书记说:由于多种原因,通城李自成墓已经不复存在,这次拍摄专题片,墓没有了是我们的最大遗憾。县委、县政府已经作出4月中旬重新修复李自成墓的决定,以示对后人负责,对历史负责。谢导说:通城作为《明史》记载李自成死难的地方,作为大顺皇帝最后出现的地方,重修李自成墓是应该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通城县能在最短时间内修好李自成墓,以便弥补拍摄之不足。
    4月30日,吕杏庐、曾步贤受县委、县政府委托,赴京为《李自成结局之谜》电视学术纪录片送新修李自成墓摄影片,并向社科院申请参加“李自成结局之谜”学术研讨会。
    社科院历史所陈祖武副所长会见了吕杏庐、曾步贤。吕、曾代表中共通城县委、县政府向陈所长提出了参加研究会的要求。陈所长说:这次会议主要是在通山、石门两说之间展开,不打算邀请其它各说。吕、曾陈述了要求参会的两条理由:一是李自成死于通城说是钦定《明史》肯定的,研讨李自成结局之谜离不开通城说。二是通城史志工作者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李自成殉难的地方史料,以便借研讨会的平台,向专家学者提供信息,以趋指正。陈所长说:你们的要求很好,理由较充分。待我们研究后,正式邀请你们派人参会。第二天上午,《李自成结局之谜》课题组给了通城3个参加会议的名额。
    5月19日,中共咸宁地委向通城县委书记熊传经发出“关于立即取消通城县擅自派员参加李自成结局研讨会的通知”的内部传真电报。电报全文是:“熊传经同志,5月2日,地委办公室接到你县要求参加北京李自成结局研讨会的传真,并要求上报李铁映同志。此事即向地委副书记程光亮作了汇报。程书记意见,基于‘通山说’大局已定,‘通城说’不予向上转报。由于你和阮英梓同志外出考察,地委副秘书长周学华向你县余启怡同志传达了地委意见。昨天,省李自成研究会负责人前来我区向地委反映,你县派人进京,找到社科院李自成结局课题组负责人,要求参加会议,专家不同意你县派人参加。可是,你县去京的同志却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了出席会议的通知。地委认为,你县把我省、我区认定李自成死于通山的意见,又擅自搬到北京争论。这种作法是不对的,望你们严肃认真对待,立即取消擅自派人参加李自成结局研讨会。请将落实情况速报地委办公室。中共咸宁地委办公室     1997年5月19日”。
    接此传真电报后,通城县方志局给咸宁地委办公室汇报了“关于应邀参加李自成结局研究会的由来”,“由来”指出:一、我县研究人员此次获准参加研讨会,是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来通城县拍摄《李自成结局之谜》电视专题片引发的,并经社科院科研局、历史所研究后批准的。二、李自成结局问题研讨是一个纯学术问题。通城应邀参加本次会议,是前几次参加研讨的继续。无论通城是否与会,“通城说”作为历史记载这一客观存在,将在海内外学术界继续产生长期、久远的影响。三、通城如不参加会议,将给石门说者以攻击通山的口实,因为通城获邀参加会议一事为课题组内两派人员所共知。同时,通城缺席,将使石门少一个强有力的争论对手。
    5月21日,咸宁地委办公室又以内部传真电报向通城县委办公室发出“关于《关于应邀参加李自成结局研讨会由来》的批复”:通城县委办公室:收到你办5月20日上报的“关于应邀参加李自成结局研讨会的由来”传真后,我办立即送呈地委副书记刘显勤同志阅示。刘书记意见:“地委态度非常明确,你县不能派人参加这次会议。如有看法,今后内部解决。”请你们速向熊传经同志汇报,并坚决落实地委领导的指示。中共咸宁地委办公室    1997年5月21日
    “李自成结局学术 研讨会”于5月28日报到,29—31日在北京市密云县中国社科院培训中心召开。通城县应邀派人参加,但由于咸宁地委行政干预,未能派员正式参会。5月26日,吕杏庐、曾步贤赴京,为大会提供材料。28日上午,将材料交社科院历史所杨志清研究员,托其转交大会秘书处。下午,杨老在赴密云途中,将通城材料向同车的10余位专家学者散发,并将所剩材料转交大会秘书处。咸宁地委宣传部俞柏林部长得知此情后,多次口头向大会领导提出禁止向与会代表散发通城材料的要求。社科院领导指出:此次会议是个纯学术研讨会,不带任何政治色彩。通城参加会议是应该的,向大会提供材料是合理的,你们(指咸宁地委)不让他们参加会议,不准向大会提供材料是不应该的。但俞部长说他是代表地委向大会提出要求的。社科院领导指出:既是组织出面,大会同意你们的要求。但,一是俞部长必须亲自在协议上签名;二是今后出现任何事情,概由咸宁地委负责;三是已散发的材料不得收回;四是回去后不准为难通城的同志。俞部长当即签名后,收去了剩下的60余份材料。
    以上便是通城应邀参加1997年李自成结局研讨会,而又因行政干预未能与会的情况。
    接着,李志强先生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富县太平李自成家族的家世及李锦家谱的发现经过。二是目前李自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三是目前李自成研究动向和现状。四是这次通城考察的感受和体会。李志强同志指出:这次考察采风工作进行顺利,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重大发现,为一些疑难学术问题和敏感话题找到了实物证据和理论依据。
    之后,县委副书记、研究会名誉会长李甫平代表县委、县政府、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向李志强先生赠送新编《通城县志》、《李自成殉难通城资料选辑》(一、二)和字画。字画分别为研究会长黎时忠赠送的对联:“自由闯起,北伐南征,曾经骋驰闯天下;成以王终,风悲雨泣,休论短暂王帝君”;常务副会长曾步贤的“闯破金鼎均天下,王移九宫壮银城。”李志强先生代表太平李自成家族会向通城县人民政府奉送了《李自成家谱》。
    会议最后一项主题是参观与李自成殉难通城及大顺军有关的文物、地方家谱展出。这些文物和家谱都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与会人员在张毅强、冯俊的介绍下,仔细观看了“米脂李延”佩剑、永昌通宝、铜马蹬等文物及《金氏家谱》、《段氏家谱》、《李氏家谱》、《何氏家谱》、《吴氏家谱》等。县长李逸章、县委副书记李甫平、会长黎时忠、玉立砂带股份公司董事长黎珊玉与李志强先生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展出。李志强先生手捧“米脂李延”佩剑和《金氏家谱》说:通城以实物和谱谍证明,大顺军确有李延其人,看来李延决非李自成。根据我们李氏家族其时取名的习惯,李延有可能是李自成的侄辈。因为当时李自成的侄辈取名都是走字部或建字部。
    参观完文物和家谱后,张毅强从展柜内拿出“西安王”、“太平”、“成”三个铜马铃,冯俊也拿出一枚“永昌通宝”送给李志强先生。
    十分融洽的座谈会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在宾馆合影留念(宣传部长杨亚新在县外开会,特地赶来参加合影)。
    9月2日,黎时忠、曾步贤、吕杏庐、张毅强、李道生、张放民陪同李志强先生考察了大顺军进入通城和撤出通城的军事路线。
    9月3日上午9时,县委副书记李甫平,会长黎时忠及研究会其他同志前来为李志强先生送行。
    历时3天,李志强先生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顺利离开通城。

Tags: 吕杏庐  张毅强  《李自成殉难通城资料选辑》  李志强  

    网友留言

  • quote 1.阳光明媚
  • “基于‘通山说’大局已定,‘通城说’不予向上转报”,简直是放屁,不懂历史,对于历史,我们要尊重事实,什么是“大局已定”?难道说对谁有利就能大局已定?诸葛亮隐居地至今未定。
  • 2012-5-18 16:22:09 回复该留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4-2023 lizicheng.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
鄂ICP备06008662号-1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