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墓座落在九宫山北麓,原墓围多古木,墓为长形土坟。坟北面有一几近湮没于土中的小块石碑,镌“李自成坟”。清末有俗语:“皇帝坟,似蛇形,越长越长,墨青墨青。”(注:“墨青”一指坟周草木葳蕤,一谐“灭清”。)
1928年,国民革命军14军49师师长岳森至此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换原碑。
1955年6月,县文化科函请省文化局拨款修缮李墓,并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时,掘墓验视,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内仅存近似尘土的黑色物质一线,锈蚀马钉数颗。据当年参与培修的罗雄飞介绍:在50年代召开民间文学创作会时,有一姓王的农民说,李自成是由他们王姓人安葬的。
培修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边缘,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块石护拦,墓葬位于石基中央,高约1.5米,全为块石结构。墓顶竖2.5米高石碑,呈棱台形,阴刻郭沐若亲笔所题“李自成之墓”,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志;左刻时任省委书记王任重题词:“李自成是一位农民革命的伟大领袖”;右刻时任县长李仲秋撰“李自成之墓记”;后则放置原碑,陵墓四周,青松翠柏挺立,奇花异草相依。
1971年,湖北发电机厂在此处建厂,遂将墓依原样向东迁徙300米。工人在墓周植树,维护修缮。1991年因大雨,山体滑坡,墓遂倒毁。
1996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再度策划培修李墓,1997年4月竣工。墓建于九宫园艺场内,依原式样扩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全墓用广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县委书记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记”。
郭沫若同志题词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的战友们,特别是丞相牛金星,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满人既占北京,暂时和南明妥协,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势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辗转南下。一六四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部到达通城,不幸在这九宫山为地主的党羽所杀害,年仅三十九岁。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郭沫若(盖章)
李自成之墓记:
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因号召均田抗粮,发动革命,转战十余年,推翻了明朝统治,于一六四五年率部队到达通城,不幸被地主的党羽所杀害。当时由于祖国的广大地区为反动势力所统治,致使英雄忠骨被湮没在九宫山下凡三百余年。
李自成的革命史迹,深为广大人民所歌颂。解放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修护李自成墓极为重视,广大劳动人民,亦均要求尽速修护。今年我们请准上级拨款培修。至此,始实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心声。
兴工之初,我们请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题词,叙述李自成的革命史略,让农民革命的伟大烈士的壮烈史绩永垂青史。
今当竣工之日,我们为了纪念革命英雄,特受此以为记。
通城县人民委员会县长 李仲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九日
重修李自成墓记:
天下七十二道教圣地之一的通城九宫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殉难之处。当年,其遗体葬于山下玄帝庙前左侧,群众常年为之培修,使之成为一长堤形巨冢。一九二六年,郭沫若率师北伐,到此凭吊。一九五五年,县人民委员会将土坟培修成石墓,郭沫若撰墓志,写碑文,王任重为之题辞。一九七一年,因三线建设需要按原貌将墓东移三百多米。一九九一年,墓遇主体滑坡而倒塌。
李自成殉难通城为正史确认,并有大量地方史料佐证。为纪念这位农民革命中伟大人物,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乃在九宫山择址重修李自成墓,遵其旧制,驾拱桥,铺石阶,立牌坊,建亭阁。
名山掩英骨,九宫千古,闯王千古;
隽水添胜景,浩气长存,业绩长存。
中共通城县委书记 熊传经
通城县人民政府县长 阮英梓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李自成陵墓
郭沫若题碑文
民国镌李自成之墓碑
明末农民起义进军图
李自成殉难通城图